学习工作经历:
200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,获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;
1994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文系,获得对外汉语专业第二学士学位;
199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,获得日语专业学士学位。
详细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简述:
1.主持课题
[1]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《外国学生汉语语块习得及教学模式研究》,项目编号14BYY092,2014—2017年。
[2]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《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》,已结项。
[3] 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《当代理论语法研究的新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》,已结项。
[4] 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《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》,已结项。
[5] 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度教学研究项目《汉语本科高年级精读课教学研究》,已结项。
2.专著
《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》,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2013年7月。
3.发表论文
[1]现代汉语目的表述的层级性研究,暨南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3年第10期。
[2]也谈“去+VP”与“VP+去”,《语言与翻译》,2013年第3期。
[3]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研究,《汉语学习》,2011年第6期。
[4]现代汉语“动词+目的宾语”及相关问题研究,《札幌大学综合论丛》,2011年第3期。
[5]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与方法,《札幌大学综合论丛》,2010年第3期。
[6]主观性与“为X而X”格式的感情色彩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,2009年第10期。
[7]谈连词“以便”的语义及其语法化过程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版)》,2009年第3期。
[8]谈“省得”、“免得”与“以免”,《语文学刊》,2009年第3期。
[9]“说A就A”的语义类型及其演变轨迹,《汉语学习》,2009年第1期。
[10]论现代汉语表示目的的“来”,《学术交流》,2008年第5期。
[11]高年级汉语精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版)》,2008年第3期。
[12]谈语言中目的范畴与因果范畴的联系与区别,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08年第2期。
[13]谈东北方言中的万能动词“整”,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》,2007年第11期。
[14]“为X起见”格式的语义句法分析,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》,2007年第3期。
[15]谈副词“几乎”,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》,2006年第6期。
[16]“暂时”与“临时”辨析,《广西社会科学》,2006年第6期。
[17]语用能力、语境与对外汉语教学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,2005年第6期。
[18]“暂时”和“一时”的异同考察,《语言与翻译》,2005年第2期。
[19]“看起来”与“看上去”的多角度分析,《广州华苑》,2005年第1期。
[20]“一时”的语义及词性分析,《语文学刊》,2005年第1期。
[21]会话含义理论与汉语听力教学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,2004年第11期。
[22]谈两种简单趋向补语的异同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版)》,2004年第5期。
[23]汉语写作教学刍议,《齐齐哈尔大学学报》,2004年第5期。
[24]汉语听力教学初探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版)》,2004年第1期。
[25]汉语拒绝策略语用分析,《海外华文教育》,2003年第4期。
[26]幽默语言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,《广州华苑》,2003年第1期。
[27]论中日非言语行为之差异,《长春师范学院学报》,2004年第1期。
[28]日本学生汉语语音的调查与分析,《广州华苑》,2002年第1期。
[29]析日本留学生对“了”的误用,《语言学论文集(第六辑)》,2000年8月。
[30]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易出现的语法错误分析,《外国留学生工作通讯》,1997年第2期。
4.出版教材
《欢迎——中国语会话篇》,日本郁文堂出版社,2012年。
获奖情况: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-2013学年度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
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度优秀科研业绩奖二等奖